由上海油畫雕塑院主辦的跨年展覽“超限——上海當代雕塑研討展”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開幕。該展為第四屆上海油畫雕塑院雕塑學術系列展之一,韓子健、林森、朱勇三位藝術家擔任項目策劃,江梅擔任學術策劃。比起主題性創(chuàng)造約束,這一期展覽建議上海雕塑家的中堅派們(以“70后”為主)自在發(fā)揮,在疏松自在的策展理念下,不分彼此信馬由韁式的放飛創(chuàng)造力。展覽的成果里,確實讓觀眾看到了若干劍拔弩張的、充滿火花的想象力。
“突破固有的觀念和言語”,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太難。展覽主題“超限”,含有逾越約束之意,既有對學院派雕塑固有概念、言語和形式的逾越,也有關于雕塑的思想和觀念的突破與擴延,包含著策展人和藝術家們對激發(fā)藝術新能力的希望。此次參展的16位藝術家均為1970年代后出生,目前大多創(chuàng)造、生活于上海。山東雕塑
展廳中央橫著10多根長木條的剖面,讓觀眾不知所以然,看了“誕生視頻”恍然大悟。藝術家廖斐把一根全體的木頭拋入水中,標記浮起部分,把它切掉,余下部分再拋,再切浮起部分,周而復始,直到無法切開停止,用雕塑的方法探討了“ 一尺之垂,日取其半,永世不竭”的哲學出題。80后的任倢用靈敏的金屬絲拗出修建的幾何造型,研討了資料、手和空間三者之間的關系。肖敏用刮胡刀的刀片、鳥籠、人類胸骨分別拼出了一張張世界地圖,地圖像通過了專業(yè)測繪。呂旗彰帶來裝置《夢舟》,近看下面懸著一條船櫓,上面吊著鋼索網(wǎng),遠望構成了我國古典山水的意象,亦有海市蜃樓的圖景,他所想要表達的是對幼年家鄉(xiāng)山水風景的思念,鄉(xiāng)愁已經(jīng)成了遺失的記憶。韓子健在后院就“地”取材,借用魯迅格言“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攝錄下了挖路筑路鋪路的試驗短片《一句話》。袁侃、邱加、林森、朱勇等藝術家相對老練的藝術言語,通過多年實踐,積累了藝術考慮。邱加重組了榫卯的傳統(tǒng)結構,把上個世紀初西方前衛(wèi)藝術所倡導的拼貼從平面面向空間,袁侃賦有深意的成人寓言式隱喻,觀眾已然了解了他們的“藝術語調(diào)”,看他們能用自己的藝術言語唱出什么樣的新調(diào)。
展覽學術策劃、上海油畫雕塑院理論研討室主任江梅說, “超限”是一個不同方向、層面進行的一種逾越,它不僅是在藝術的言語、觀念、思想范疇的超限,其實還在于每一位創(chuàng)造的個體,他們對自己創(chuàng)造力、藝術思維方面的超限?!熬拖穹笊剑袼芗倚枰^某些約束,進入不知道的、充滿可能的新世界。” 這些藝術考慮和表現(xiàn),某種意義上也具有一定的當代藝術風向標的作用,不僅表現(xiàn)了上海這座城市的國際化藝術視界和格局,也從一個層面反映了我國當代雕塑中具有前沿性的新思維與新狀態(tài)。
曩昔未去,未來已來。展出著作形式多元,涵蓋當代架上雕塑、裝置以及與雕塑概念相關的平面繪畫、印象藝術等,整理和展現(xiàn)風格明顯、充滿活力與創(chuàng)想的雕塑藝術。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肖谷認為,兩年一度的雕塑和油畫學術系列展正在不斷推進上海油畫雕塑院的學術開展。作為一個國家專業(yè)的創(chuàng)造研討機構,舉辦學術系列展希望能對整個上海油畫、雕塑的開展作出貢獻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