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超大“過山車”,大氣宏偉、曲線流暢,最高處約有13層樓高,給人一種極強的視覺效果沖擊。21日,國內最大單體鋼結構大型公共藝術品——光谷廣場綜合體“星河”雕塑初現雛形,雕塑佇立在繁忙的光谷廣場轉盤中心,靜靜地綻放屬于自己的“光彩”。
據介紹,“星河”雕塑最高處,正對著古典建筑黃鶴樓方向。完工亮燈后,“星河”將與傳統(tǒng)地標遙相呼應,成為我市的城市新地標。
設計方透露,亮化設計將達到“燈光秀”水準,分為平時、假日、慶典等多重模式,市民、游客每次經過會有不同視覺效果。
“星河”的“腳下”,是正在緊張施工的光谷綜合體地下工程。橫穿光谷廣場地下的珞喻路公路隧道,已經開始瀝青攤鋪;地下一層的地鐵站廳內,內部裝修工程正在緊張有序進行,車站內部局部景觀基本可見。
地標雕塑“星河”
形似超大“過山車”
“星河”雕塑采用全鋼結構制作,“骨架”由7根龍骨組成,7根龍骨仿似“七條飄帶”在空中飄舞,展現優(yōu)美姿態(tài)。
記者在現場見到,“七條飄帶”架設在鋼結構上的施工平臺上,工人們對每根龍骨的局部結構構件進行認真焊接。
施工人員介紹,每節(jié)骨架大約3—5米,別小看這個小小雕塑構件,需要經歷8道工序,從頂彎、烘烤、找形等用時至少20天,中間還設置加勁板,確保承重穩(wěn)定。
目前,龍骨施工完成80%,接下來再進行骨架上的不銹鋼板、不銹鋼管的網架“拼接”施工,不銹鋼板總面積6000多平方米,不銹鋼管重量150噸,算上七根龍骨的重量,這個“龐然大物”的“體重”共有1300噸,相當于170頭成年大象的重量。
鋼結構施工完工后,不銹鋼板、不銹鋼管上面,會進行燈光設計安裝,呈現出最佳的視覺效果。
根據設計,光谷綜合體地上景觀除了“星河”,還有以“金木水火土”命名的綠化景觀帶,與地下綜合聯動的逃生通道、排煙口等。
最高處達13層樓高
“星河”馬步扎得穩(wěn)
“星河”雕塑最高處達13層樓高,直徑90米,單拱最大跨度36米。有市民擔心,如此龐然大物建成后穩(wěn)定性如何?抗震性如何?
設計方介紹,俯視整件藝術品,其實很像一個“托盤”,“星河”其實是“趴”在光谷廣場綜合體上方的,穩(wěn)定性完全不用擔心;至于抗震性,設計之中考慮相關標準,市民不用擔憂。
同時,藝術品基礎與地下柱網緊密結合,確保作品結構的穩(wěn)定性與落地性。
藝術品的施工、亮化完成后,地面的綠化將隨后進行。武漢地鐵集團建設事業(yè)總部業(yè)主代表吳進介紹,市民從各個方向途經廣場時,可以一眼就望見地標性的“星河”。
星河的方案設計,源于星空下的銀河,雕塑的設想是在這一片充滿希望的沃土之上,增添一抹詩意與盎然,銀河或神秘、或夢幻,在每個深夜,點亮光谷的夜空。
光谷廣場綜合體工程建成后,出于對轉盤中心的交通安全考慮,中心景觀的地面部分將不對市民開放,人行通道的功能將全部轉到地下。
橫穿光谷廣場將更便捷
珞喻路公路隧道在收尾
根據規(guī)劃,光谷綜合體工程設計為地下三層和一個夾層:地下一層為地鐵站廳及公共空間;魯磨路公路隧道位于地下一層上方的夾層;地下二層為地鐵2號線南延線區(qū)間、珞喻路公路隧道;地下三層則是地鐵11號線的站臺。
在這個地下空間,地鐵站、地鐵隧道、公路隧道分為三層并存,互不干擾。但是行人在地下可以實現多個方向的出行,暢達各處。
21日,記者在光谷廣場綜合體地下施工現場見到,地下一層地鐵站廳局部“裝修效果”初步呈現,凈高達12.6米,相當于四層樓的高度。白色蜂窩狀方塊頂板、灰色的粗立柱,地上鋪的光面磚,站廳寬敞、明快、簡約,給人一種舒適感。
位于地下二層的珞喻路公路隧道,隧道兩端已經打通,現場有車輛正在進行瀝青攤鋪,施工進入收尾階段。
據介紹,珞喻路公路隧道為雙向六車道,雙向車輛分別在兩條通道內通行,互不干擾,大大提高通行的效率。
這條隧道未來通車后,將緩解周邊的交通現狀,從珞喻東路到珞喻西路的車輛,將不需要走地面上的轉盤,直接從地下就可以快速通過。
光谷廣場綜合體
16個出入口與地面相連
作為亞洲最復雜的地下綜合體,光谷廣場地下綜合體的各項進展備受市民關注。此前,網友拍攝的地下綜合體出入口指示牌圖片,被大家紛紛轉發(fā),大家開玩笑稱,“26個字母可能不夠用?!?/span>
長江日報記者在施工現場見到,現場的出入口指示牌是個臨時設施,方便工作人員了解所處方位。實際的出入口數量仍然是之前對外公布的11個,珞雄路方向5個出入口也與地下綜合體打通,相當于有16個出入口可以與地面連通。
記者采訪了解到,未來地下空間的出入口將會用五種不同顏色區(qū)分,讓乘客、市民快速辨識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