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禮賓(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研究所副教授)
“感同身受”的慣常解釋是在你、我感知的相通性的角度展開,同時是一個表達感激之情的成語。如果我們將其拓展開來,在你、我之外引入藝術作品,將藝術家和作品的關系、觀眾與藝術作品的關系納入其中,便可以很大程度上豐富這個成語的內(nèi)涵。借著對這一話題的探索,作為策展人,我在松美術館策劃了“感同身受”雕塑展,共選擇了老中青三代8位藝術家參展,從兩個單元對主題進行闡述。
展覽的第一個單元是“體覺”。每個身體都有獲得新生的契機,或來自內(nèi)在感悟和激越,或源自各種鍛煉手法的塑造和喚醒。雕塑家手下的作品同樣具有此類特征。作品無論具象或者抽象,這些“身體”借助他們,破掉了以往“風格”所賦予的外皮和類型,蛻變?yōu)樾碌恼鎸?。同時,賦予我們新的認知和感受。
《砌》(雕塑) 王偉
隋建國的盲雕方式是對所受教育帶來的視覺習慣進行排斥,以“盲人”的狀態(tài)激活身體在場,而這個身體聚集著他過往六十多年的“記憶”,有規(guī)訓,有專業(yè)教育的印記,還有各種經(jīng)歷的留存。在他的作品中,拳擊手套的使用以及工具的陌生化,一方面呈現(xiàn)了身體不習慣展現(xiàn)的層面,另一方面這種極端的對雕塑泥的處理方式,也喚醒了雕塑泥不被人所知的另一種“物性”。